內科專科醫師 鄭維理
mailto:weilyjen@tpts1.seed.net.tw
http://www.health.nsysu.edu.tw/weily
1997/03/04
五年前農曆新年剛過,恢復上班的第一天下午,當時擔任住院醫師的我突然聽到
全院廣播要我立刻與某護理站聯絡。一面急速朝護理站跑去,一面心裡想著:「
該不會是哪床病人出現緊急狀況吧?」看到神色著急的護理長,她低聲急促地對
我說:「鄭醫師,某床病患檢驗報告呈現 HIV陽性血清反應,該怎麼辦?」哇!
沒想到自己居然會碰上當時國內罕見但知名度很高的愛滋病,心裡既興奮又緊張
。
迅速翻閱病歷,該病患是一位中年男子,最近兩個月來因為發燒不退,連續住院
兩次都查不出原因。過年又發燒,於是經急診收入院診療。當時值班的住院醫師
心想前兩次住院那麼多檢查都查不出所以然,乾脆勾選愛滋病毒篩檢項目試試,
沒想到竟然猜中!
為避免檢驗結果錯誤,於是再度抽血重驗。充滿恐懼的護理人員紛紛戴起雙層手
套與口罩,惟恐不小心被感染到這個不治之病。我與主治醫師討論後,對病患再
度詳細地詢問病史並檢查身體,結果除了發燒、咳嗽有痰,並沒有發現任何危險
因子(例如出國、嫖妓、同性戀、吸毒、扎到針頭、輸血等)或愛滋病的常見合
併症(例如因免疫力減弱引起的機會性感染、Kaposi氏肉瘤、淋巴腫瘤,與神經
學異常等)。看外表,論病史,實在很難把他與愛滋病患聯想在一起。
檢驗科加班重驗的結果仍是陽性,但篩檢方法是 ELISA,有偽陽性的可能,必須
送檢體到醫學中心或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用西方墨點法(Western blot)證實。
由於本院並非衛生署指定的愛滋病診療機構,沒有照顧愛滋病患經驗的醫護人員
更是人心惶惶。下班時間不方便與醫學中心聯絡轉診事宜,於是先把該病患的病
房隔離,並提醒工作人員注意安全。
當天下班加緊研讀有關愛滋病的文獻,希望對此病認識更多,加強預防、診斷與
治療方面的能力。
隔天上班,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發現該病患胸部X光片有異常,懷疑是愛滋病患常
見的肺囊蟲肺炎(PCP, Pneumocystis pneumonia),於是參考文獻,給予抗生素
治療,病患高燒不退的體溫開始下降。
病患家屬看到醫護人員如臨大敵的模樣,非常緊張,於是主治醫師與病患子女們
(年近三十歲)闢室解說病情,說病患感染到一種罕見疾病,初步篩檢可能是愛
滋病,需要進一步確認;且其免疫力減弱,需要特殊的隔離病房來保護他,因此
將儘速安排轉診事宜,讓病患得到最好的照顧。
家屬聽到愛滋病,非常震驚。我們說明愛滋病的傳染途徑是透過血液、性交、共
用針頭與生產,不會因為共同進食或一般身體接觸而感染,和B型肝炎傳染途徑
類似,很容易預防,倒是病患的配偶需要接受篩檢。聽過解說,家屬才稍稍舒了
一口氣。
經過聯絡,該病患轉到某醫學中心感染科病房,原病房工作人員放下心上的一塊
大石。隨後院內加強教育,教導醫師與員工認識愛滋病,提高警覺,並預防感染
。
後來我打電話與醫學中心聯絡,證實該病患確實感染愛滋病,已得到良好控制,
只是其主治醫師疑惑我們怎麼會想到該病患有可能是愛滋病患呢?我笑稱那純粹
是猜中的。
過了一年,該病患因發燒來本院急診就醫,但未說明既往病史,新進醫師調來舊
病歷一看,才赫然發現是愛滋病患,嚇了一跳。一時急診室風吹鶴唳,草木皆兵
,醫護人員紛紛戴上口罩,四處消毒。反應過度,實無必要,但病患可能仍未被
告知實際病情。如果病患或家屬能事先告知醫護人員,提高醫護人員警覺與防護
,對彼此安全與醫病關係,應該會更好。
往後民眾與醫護人員對愛滋病的警覺性提高,由體檢、門診、住院與手術病患中
篩檢出愛滋病的數目也逐年增加。醫院員工除了教導採取全面預防感染措施
(universal precaution),也一律篩檢愛滋病、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梅毒等,
並對被針頭扎到的受傷員工定期追蹤,避免在工作中感染疾病。
以上是本人首次接觸愛滋病患的經驗,在此與各位分享,希望大家能對這個疾病
更加認識,事先預防,並呼籲高危險群(例如性伴侶不固定或不忠貞、曾嫖妓、
與他人共用針頭注射毒品等)定期接受篩檢,以確保健康。歷經世界各國學者鍥
而不捨地研究,或許終有一日愛滋病不再是不治之病,也呼籲病患與醫師密切合
作,切勿放棄希望。
|